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的“智行云岭·乡村振兴实践团”,由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牵头,联合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共同组建。该团队成功入选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合作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在2024年8月,实践团队遵循既定计划,前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智行云岭·乡村振兴实践团与少儿编程科普实践团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前往红河州开远市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开展少儿编程公益课程。本次少儿编程课程开展在开远团市委、开远教体局的协助下,课程设置以定制化编程课程、前沿技术科普课程为主,累计参与青少年100余名。团队致力于在实践活动中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计算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贡献青春力量。

笃学不倦,信息智能助力童心启航

为充分培育青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思维,实践团队为参与少儿编程课的同学制定个性化课程。通过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认知宣讲、志愿者一对一讲解、网络编程课学习等方式,首先为青少年儿童构建计算机思维的基本认知及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根据当地青少年儿童年龄段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校授课课程不同等特点,积极探索课程内容分享、青少年儿童相互交流等少儿编程课课堂展示新形式,切实让参与课程的全体青少年儿童能够充分理解计算机思维,搭建少儿编程的初步认识。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将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与云南师范大学发展历程融入到课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多数成员都手握自研项目,或是积极参与实验室导师指导的项目。在活动中,各项目负责人不仅汇报了当前的研究成果,还详细讲述了各自负责项目的进展情况。这样的分享不仅为少年儿童打开了视野,让他们领略到科技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项目负责人们对自身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为彼此的成长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身体力行,编程教具推动童心翱翔

经过少儿编程课的初步学习与探索,实践团队进一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少儿编程的新路径。实践团队以Scratch电脑实际操作、Scratch编程机器人拼装、Scratch制作少儿益智小游戏等为契机,充分将少儿编程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少儿编程实践体验相结合,多途径助力青少年儿童对少儿编程的体验,提升青少年儿童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及编程机器人搭建能力。

形式丰富,多样教学绘就童心油画

结合青少年儿童对少儿编程的具体接受程度,实践团队以开远市青少年儿童课外活动中心为平台,同参与本次活动的青少年儿童开展象棋围棋对弈、Scratch编程脑洞大开比赛、Scratch编程比拼大赛等多元化教学实践形式。依托青少年儿童课外活动中心的相关设施,志愿者以益智游戏积木搭建、玩具模拟动画为契机,丰富青少年儿童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帮助青少年儿童充分发掘创造潜力。
成果汇报,信息智能传递童心梦想

通过青少年儿童个人编程制作、青少年儿童编程团队合作、志愿者指导青少年儿童编程制作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儿童更进一步完成Scratch编程设计成果,完善Scratch编程的汇报展示。此外,实践团队为参与本次活动的青少年儿童颁发少儿编程结业证书,并鼓励青少年儿童上台展示,以家长观看学习成果为检验方式,检验少儿编程课的学习成果。


少儿编程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为实践团队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及社会实践相关认识,完善了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部分。同时,青少年儿童与实践团队志愿者的相互配合,为实践团队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开展作出有益探索。实践团队将继续拓展服务范围,面向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开展少儿编程系列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编程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