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6个系,以及公共教学部1个部,实验中心1个中心。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5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技术卓越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教师‘4+2’培养计划”“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卓越人才‘4+2’培养计划”4个人才培养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技术学专业2020年入 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教学科研水平高,年轻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3.16%。学院现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10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学院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拓展留学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院成为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教学基地,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院在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非常注重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建设。学院专门成立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ACM大赛等国际比赛,获得各类奖项40余项;参加中国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作品大赛、物联网大赛、泛珠三角计算机作品大赛、“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等省部级比赛,获得各类奖项近400 项;自2012年以来,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项;我院本科生在《Pattern Recogni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学院创办了“雨花讲坛”,定期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讲座,目前已举办40余期。部分毕业生进入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洲西澳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泰国清迈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本专业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培养师德高尚、政治素养良好、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管理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注重学生在教师职业信念,立德树人,师德修养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承担中学信息技术、创新课程以及信息学奥赛等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开展班级组织与建设,实施全程育人、立体育人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与开发教学软件,管理与维护教学硬件系统和校园网络,组织与实施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要求学生紧跟学科前沿,具备反思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的习惯和能力,可以促进课程研发、课程教学、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整合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级各类 教育单位从事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器学习、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Python程序语言设计、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教师语言、书写技能训练、普通话训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等。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教育技术学(师范,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2018年获批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授予权,打通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建设与培养通道。2020年教育技术学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评价省内排名第一。2023年完成教育部师范类专业 二级认证。扎根云南、立足边疆,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持续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高尚师德与良好政治素养,富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涵养,拥有厚实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 具备较强的学习、教学和合作沟通能力,胜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持 续发展的高素质中学信息科技教师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在初高中学及对应教育机构从事信息科技教学、应用、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攻读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可在教育部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电子出版部门、教育软件开发公司、企业培训机构、广播电视部门等机构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影视创作、计算机动画制作、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研究、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Web应用开发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旨在培养信息技术领域专业人才,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强化基础、软硬结合、立足系统、面向应用、强化实践”为培养方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要求学生在应用程序设计相关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和开发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管理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机器学习、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Python程序语言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等。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4.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非师范)
本专业旨在培养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领域跨学科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使毕业生具有数据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所需要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大数据获取、传输、存储索引、处理与分析、可视化、决策与应用等技术。熟练掌握批处理、交互式分析、流式计算和图计算等不同的大数据技术场景。使毕业生具备将大数据技术结合领域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大数据工程项目的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科学家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本专业有一流的实验环境,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集群,企业提供的海量真实数据资源。专业核心课老师具备高水平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大数据项目实践经验。大数据专业于2017年(云南省首批,全国第二批)开始招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风,毕业生培养质量高。近两年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研究生升学率等指标都位于全省同类专业前列。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计算机和大数据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到互联网企业、IT公司、各信息技术相关行业从事大数据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挖掘和系统运维等各类工作。大数据专业具备本硕一体的培养方案,专注学生长期发展。多名毕业生经过本校本硕连读以后,进入澳门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数据科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多名硕士研究生进入小米科技,滴滴科技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事大数据技术研发。
主要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计算机基础类: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 和高级编程语言;数学与算法类:算法分析与设计、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类:分布式系统基础、开源大数据技术、数据治理与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5.人工智能(非师范)
本专业主要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工程应用技术型及创新型人才。本专业以“立足基础、面向应用、强化实践、聚焦前沿”为培养方针,使毕业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能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前沿技术;能 够针对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 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够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领域科 学研究及创新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政府 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人工智能、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继续攻读人工智能 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本专业具备良好的理论及实验教学环境。专业课程教师均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已建有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平台,可充分支撑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践。
主要专业课程: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最优化方法、控制理论与方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 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等。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网络空间安全(非师范)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系统掌握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网络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政治思想过硬,具备较强的中英文沟通和写作能力,有技术、懂法律、善交流、会谈判 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该可以灵活应对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保障。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仲裁和实施监管;涉网络安全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拓展;一般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跨境企业的网络空间安全协调和管理;社会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分析预警;网络犯罪预防和打击等工作。就业渠道较广,包括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领域的教 学和科研岗位,IT行业内的传统安全岗位,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安全岗位。此外,以我国长期面临的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斗争环境而言,部队和政府机关的网络监管部门也在持续释放出 大量的技术和管理岗位,如风险评估、威胁感知、应急响应、信息管控等。也可继续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网络空间安全导论,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核心课程有: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密码学原理及应用,网络安 全评估与测试,操作系统及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个性化发展选修课程有: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网络工程、数据库技术及安全、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大数据处理技术与网络安全,网络对抗原理,舆情分析与预警,网络防御与安全对策等。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8年,达到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